【奋进足迹⑦】西塞山生物质发电,绘就绿色能源新篇章 | |
| |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国内正持续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凭借高效转化、清洁排放的显著优势,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公司承接设计的湖北华电西塞山发电有限公司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国内首个正压生物质气化炉与燃煤机组耦合的示范项目,正是这一前沿技术的重要实践。 接到设计任务的那一刻,公司设计团队便深知: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坚,更是在生物质气化应用领域打破技术壁垒、探索行业新路径的“破局之战”。 把“纸上方案”钉进厂区 项目启动会上,一张铺开的4号机组厂区平面图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而气化岛的位置,成了这场讨论的“风暴中心”。 “管道和线路布置,必须把老厂资料扒透了再定!”设计总工程师陈佳宇的话掷地有声,瞬间让团队意识到这项任务的复杂性——既要满足新机组的技术需求,又要与老厂现有的设施完美适配,每一笔设计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那天起,设计团队的身影便成了厂区里一道移动的“风景线”。白天,他们揣着卷尺、捧着图纸,穿梭在老厂房的各个角落:管线接口的朝向,一笔一画记在本子上;区域地形的坡度差,随手画在临时草图里;就连墙角积了灰的老管道,都要蹲下身仔细核对型号,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影响设计的细节。到了晚上,办公室的灯总亮到深夜,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的界面上,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数据算了一遍又一遍,就为了让图纸能精准“落地”。 可难题还是悄然而至。线路布置时,“纸上方案”与现场实际总对不上,进度一下子卡住了。“我去!到现场把情况摸透,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电气设计师熊一然率先站出来。 隔天清晨,熊一然就带着卷尺和图纸赶到项目现场,与工作人员一同穿梭在施工区域。“这根管架基础到上方电缆桥架的水平距离得重新测量!”“这条电缆沟深度差了20公分,会影响后续设备安装,必须调整!”他的声音在机器轰鸣声里穿梭,喊得沙哑却依旧洪亮。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他就蹲在地上,把图纸铺在膝盖上,一边比对现场,一边勾画修改,直到每个细节都确认无误,才肯起身前往下一个核查点。 从图纸上的反复推演,到现场的实地攻坚,设计团队用严谨和高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而这份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态度,如同埋下的种子,在项目推进的每一个阶段持续生长。 毫厘之间守护机组稳定 生物质气化炉出力与燃煤机组负荷的精准匹配,是项目的核心难关——如同给老机器配新齿轮,毫厘之差便可能影响整体运转。对设计团队而言,这既是专业功底的考验,也是耐心的磨砺。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团队成员天天扎在数据堆里,电脑屏幕上的公式、参数改了又改,演算纸堆得老高。“你看这组数据!”热控工程师张顺指着屏幕上的曲线,眼睛亮了,“气化气热值稳在这,混烧比例最优,既省能源又保机组稳转!” 当电厂送来4号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时,一个数字又让所有人的心情瞬间沉了下来:锅炉入口压力的波动范围,比设计规范足足宽了15%。 “这可不是小问题!”锅炉专工彭义林指着报表上的波动线,语气急促,“要是按原方案做气化气输送系统,根本扛不住这么大的压力起伏,必须推倒重来,得让系统‘抗压’!” 思路一转,行动立随。设计团队立刻把“适应性”作为设计的核心标尺:图纸上的每个设备接口尺寸都反复核对,连法兰上螺栓孔的位置、数量都逐一审验;管道布局改了三版,只为减少一点点能源传输损耗;设备安装空间反复测算,方便日后维护检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逻辑一遍遍调试,确保能实时监控、精准调节;环保设施的配置更是抠到了小数点后两位,保证排放绝对达标。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几轮论证,每一个方案都要反复打磨,团队以精益求精守护着项目的质量底线。 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就自己摸索;遇到技术瓶颈,就反复试验。从攻克“出力匹配”的难关,到应对“压力波动”的突发状况,再到精抠细节优化设计,设计团队在未知的领域里蹚出了一条可行的路,也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图纸到现场的品质坚守 当项目迈入施工阶段,设计团队的身份悄然转变——从伏案的“图纸绘制者”,变成了扎根一线的“工程守护者”。为了第一时间响应现场需求、破解施工难题,陈佳宇主动请缨驻场。 每天清晨,陈佳宇的身影准会出现在生物质气化装置安装区、燃煤机组耦合系统搭建现场这些关键地带。他手里总攥着卷得边角发皱的设计图纸,走到哪儿比对到哪儿:看到管道走向偏了两三公分,他立刻蹲下身,指着图纸上的基准线叮嘱调整;发现设备接口尺寸对不上,掏出笔在现场标记上圈画,当场协调纠正。一次赶上生物质气化炉调试,正午的太阳晒得他额头冒汗,他抹了把汗却依旧盯着设备参数,语气格外郑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咱们多较真一分,项目的质量就多一分底气。” 除了驻场人员的“前线坚守”,现场与公司的“内外联动”同样高效顺畅。设计工代万晨曦是这根“纽带”上最忙碌的人,他每天在施工区与控制室之间奔波往返,脚步几乎从未停歇。有一次,他攥着一张标满密密麻麻参数的电缆敷设图,和施工人员一起挤在摆满配电柜的窄小房间里,反复核对细节:“这处电流互感器接线柱,必须再确认一遍接线顺序,绝不能出半分岔子!”刚把高压柜线路的问题解决好,他突然想起还有两台配电柜的电源路径尚未敲定,又立刻带着施工人员匆匆赶往另一间配电室。对他而言,多跑一步路、多核对一个细节,就能让施工进度少受一次影响。 为让项目推进更顺畅,设计团队还主动与现场开展每周沟通会——把问题摆上台面,当场对接解决方案,绝不把麻烦拖到明天。遇上关键节点,设计总工程师陈佳宇更是到现场,蹲在施工围挡旁和工人一起看图纸、议方案,手把手化解技术堵点。就这样,项目像一列平稳前行的列车,朝着“绿色发电”的目标不断靠近。 如今,湖北华电西塞山发电有限公司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已迈入冲刺阶段。回望来时路,从蓝图绘制时的反复推演,到现场攻坚时的步步破局;从核心技术的反复验证,到施工环节的细节把控,公司设计团队始终以“精耕细作”的匠心,将责任与担当融入每一笔设计、每一次服务。不久的将来,当这座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式投运,它不仅会成为西塞山上一道亮眼的绿色风景,更将为燃煤电厂向“清洁低碳”转型提供宝贵经验,为国家能源绿色转型的宏伟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