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足迹③】奋勇拼搏,“鏖战”阿坝 | |
| |
清晨6时30分,海拔3620米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米亚罗镇胆杆村山脊斜坡上,雾气尚未完全散去。泥泞的土地裹着高原的寒意,湖北院监理人已踏上巡检之路。他们的脚步声,唤醒了沉睡的群山,也为这片土地注入新一天的生机,每一步都镌刻着风雨无阻的坚守。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公司监理的这座当前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变电站——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已从“规划图”逐渐变为“实景图”。放眼望去,阶梯式的营地内,34个功能区错落有致,办公生活秩序井然有序。俯瞰占地27.57公顷的场平施工现场,由142根矩形抗滑桩和104根抗滑键组成的边坡支护,如坚实臂膀守护工程根基;挖掘机、推土机、强夯机与30米高的旋挖机协同舞动,以“移山平地”的魄力,日夜兼程勾勒出电力枢纽的宏伟轮廓。 “业主有部署、监理有行动” “场平移交进入90天倒计时,新建道路运输条件建设只剩120天!雨季延误的工期必须抢回来!”总监管春红的动员令,在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监理项目部激起回响。 秉持公司监理“业主有部署、监理有行动”的工作方针,这支铁军迎着高原烈日,向时间发起冲刺。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严峻挑战,监理项目部创新推出“主动监理、过程控制”管理法。他们化身“工程军师”,综合施工队伍配置、高原气候等复杂变量,对施工方案层层把关。从优化分段施工顺序,到推行网格管理,一条条“锦囊妙计”精准破局。为确保计划落地,一套严密的进度纠偏机制应运而生:每日用高空航拍与图纸、计划表“三图比对”,精准识别进度偏差,实现进度实时监控与调整。 施工现场变身“分区作战”的战场,新建道路被划分为16个桩基突击区,场平工程拆解成7个攻坚单元。监理人员与施工队伍“同进同出”,286台轰鸣的机械、1000余名挥汗如雨的建设者,在他们的协调下如齿轮般精密运转。哪里出现“卡脖子”难题,监理人员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坚守诠释担当。 “每天两万步的高原跋涉,早成了日常。”皮肤被晒得黝黑的监理员李龙笑着说,眼里满是自豪,“看着填方区每天以0.75米的速度‘长高’,再累也值!”正是这份日夜不息的坚守,让“场平按期交、土建无缝续”的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 如今的工地上,机械轰鸣此起彼伏,奏响激昂的奋进乐章;建设者们步履铿锵,让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决胜攻坚的澎湃力量。 “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建设现场,监理项目部以“显微镜”式的精细化管理,将“质量第一”的理念深植于每一道工序。从设计图纸到规范标准,从过程管控到质量验收,他们用专注与专业构筑起工程质量的坚固防线。 土建副总监余秀光的工作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场平施工的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清单。他要求监理人员入场必带“三件宝”:图纸、检测工具、问题台账。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干一行、精一行”的钻研氛围。 新建进站道路桩基施工现场,作业面如蜿蜒的“栈道”紧贴陡峭山体,是工程安全管控的关键区域。每天清晨的站班会上,监理员陈昆放总会细致讲解安全要点。他将“16米以上人工挖孔桩属三级风险”等专业知识,转化为直白易懂的话语,比如把“有限空间作业”解释成“进窄坑先通风、测气体,不对劲马上撤”。通过耐心地示范与指导,让安全规范真正融入工人的日常操作中。虽然偶尔会被工人打趣唠叨,但他依然日复一日地坚守这份严谨,为施工安全筑牢防线。 监理员蒲伟臣的巡查轨迹遍布作业面每个角落:临边防护网的扣件是否牢固、脚手架承重标识是否清晰、深基坑防坠器的挂钩是否稳妥……中午用餐时,他的目光仍习惯性扫过施工现场,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注意桩基钢筋笼定位偏差”的精准提示,守护着每一处施工细节。 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这些“小事”时,监理员们总会笑着摆摆手:“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晨光中巡查的身影、暮色里核对数据的剪影,以及对讲机里那句永远带着温度的“注意安全,按标准操作”。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精益求精”成为高原工地上最动人的注脚,让每个桩基、每方土石都刻下新时代建设者的匠心印记。 “建设一方、造福一方” 三月的川西北高原突降罕见暴雪,米亚罗镇9个村庄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平均积雪厚度达21厘米,部分区域甚至达到45厘米。17000多头牦牛被困牧场,上百头牲畜已因冻饿倒下。暴风雪压覆的不仅是牧草,更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希望。 阿坝1000千伏变电站监理项目部获悉灾情后,第一时间联动业主、施工单位,与镇政府紧急对接,拟定周密救援方案。次日清晨,应急救援小组迅速成立,20辆工程车连夜加装防滑链,紧急从红原县、松潘县、小金县等五地草料场调集40吨牧草。 救援队伍历经72小时昼夜奔波,跨越120多公里风雪路,将首批牧草送达牧民定居点。当满载牧草的车辆驶入村口时,牧民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感激地接过草料,说道:“谢谢你们送来‘及时草’!” 米亚罗镇镇长感慨:“特高压建设者不仅在筑就电力工程,更在筑牢民生防线,用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的高原情谊。” 救援结束时,监理员胡洋涛的工装上还沾着草灰的痕迹,他用力搓了搓冻得通红的双手,望着远处重新热闹起来的牧场,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意:“咱们在这里建变电站,就是想让高原更明亮;如今帮乡亲们渡过难关,可不就是顺手的本分?建设一方、造福一方,这社会责任啊,扛在肩上,心里踏实!” 这场风雪中的爱心接力,不仅为上万头牦牛送去了生存希望,更让“基建为民”的理念在川西北雪山草甸间绽放出温暖光芒。 在海拔3620米的雪域高原,湖北院监理团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扎根云端,用“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丈量山河。日夜兼程的坚守、精益求精的执着,都在高原的劲风里凝结成熠熠勋章——这是他们写给雪域高原的奋斗答卷,是新时代建设者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责任诗行。当银线穿越雪山、点亮万家灯火时,所有坚守都将化作高原上最耀眼的光芒。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