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要闻

【奋进足迹①】决战河西走廊,联通疆渝电网

发布日期:2025-08-18    信息来源:电网分院   字号:[ ]

苍茫的西北,回响着悠悠驼铃,激荡起滚滚黄沙。地处国内西北的河西走廊,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曾见证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流互鉴;步入新时代,它又成为“西电东送”的关键通道,肩负起能源输送的重要使命。

公司负责设计的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工程9标,便扎根于这片土地。该标段起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与武威市民勤县县界,止于武威市古浪县与白银市景泰县县界,路径长度约154千米。历时三载,公司稳步推进工程建设,让最初的设计蓝图在戈壁与绿洲间逐步化为巍然实景。

山河大地的丈量者

“终勘是设计的关键环节,必须把每个现场细节都落到实处,选出最佳塔位方案。”公司终勘团队负责人刘洋目光坚毅,话语简短却字字千钧。

为高质量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终勘团队分成了山地组和平地组。两个小组紧密配合、默契协作,全力推进终勘工作。

山地组勘测路线位于西北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队员们团结互助,开辟荆棘道路,肩扛设备稳步向前。踏勘首日遇降雪,队员们迅速应对、踏雪前行,依凭常年积累的经验与默契配合,保障工作推进。抵达目标点后,队员们即刻进入状态,电气专业把握整体方案,结构专业研判基础配置,岩土专业评估地质状况,测量专业进行精准定位……在风雪初歇的山巅勾勒出高效协作的图景。

平地组的勘测路线是沟壑纵横的河床、蜿蜒曲折的大漠、一望无际的草原。队员们走过层层断崖,踏过漫漫黄沙,抵达塔位现场。顾不得休息,便立即取出装备,岩土专业俯身细察地形,确认有无不良地质;电气专业抬眼观察线路走向,逐项记录交叉跨越情况;结构专业反复核查塔腿布置条件,保证塔位根基稳固安全;测量专业熟练奔走立杆,精准测量路径断面,细致记录每一组塔位数据……在旷野中织就一幅忙碌而有序的作业长卷。

暮色漫上山脊时,完成首个塔位勘测的山地组队员们看着记录本里密密麻麻的数据,疲惫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远处,平地组传回的勘测进度消息在手机屏幕上闪烁。两个小组虽身处不同地形,却朝着同一个目标,以同样的执着,在西北的山野间一笔笔勾勒着工程设计的蓝图。

图纸经纬的筑梦者

工程过半位于祁连山段,沟壑纵横如大地褶皱,数十米深的冲沟与陡峭山梁间,湿陷性黄土层暗藏风险,成为考验团队的“地质密码”。

铁塔设计作为关键环节之一,路径选择成了首道难关:不是紧邻湿陷性黄土崩塌体,就是档距太大,路径走向和断面不合理;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点位,又因两侧山体高差悬殊,超出塔腿高差设计范围。

新入职的李伟盯着地形图上蛛网般密布的冲沟符号,指尖因长时间攥握铅笔而泛白。连续多日的高强度踏勘让他声音里透着疲惫:“这地形像拼图游戏,总差最后一块对不上。”

江哲文注意到年轻人的低落,将保温壶推到他手边:“当年我参与首条特高压线路终勘时,手机信号还覆盖不全呢,全靠手绘草图和罗盘定位。现在有无人机航测和地质雷达,可先进多了!”

这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张安平笑谈:“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卫星定位,就凭太阳辨方位、指北针定方向,背着三十斤的设备绕三个山头。”江哲文翻开手机相册,展示泛黄的老照片:“你看这手绘塔位分布图,当年每道等高线,都是一步一步量出来的。现在的三维模型是快,可趴在岩石上一笔一画绘图的劲头不能丢。”

张安平点头接过话茬:“技术在变,可咱们终勘人‘把脚印刻进大地’的韧劲儿没变。每次想起过去,没捷径可走,唯有一步一个脚印。”

李伟忽然明白,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回忆里,藏着比技术迭代更珍贵的东西——那是几代电力勘测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匠心,是无论装备如何升级,始终在大地行走的执着、扛在肩头的担当。

过往故事与未来蓝图交织。历经多次比选,公司终勘团队最终在沟壑间敲定最优路径。

风沙角力的坚守者

大漠腹地,一场与自然极限的角力正悄然铺展。

钻探作业点扎进无人区深处,松散的沙丘如流动的黄金地毯覆盖地表。终勘团队租用了一台履带式静力触探机开展作业。大漠水资源极度匮乏,勘探设备的发电机每天需要消耗数百升冷却水维持运转,而最近的补给点远在50公里之外。为保障钻机运转,队员们自发进入“战时状态”,定量分配饮用水,甚至压缩生活用水,尽量把每一滴水都留给设备。

这天正午,戈壁滩天光骤暗。经验丰富的刘洋心里“咯噔”一声——沙尘暴要来了。刹那间,狂风裹着沙砾像黄褐色的巨浪直压过来,车头灯在漫天黄沙中宛如微弱的烛火。“快!回车里!”队员们踉跄着扑进驾驶室,只听见沙粒打在车身上,“噼啪”声越来越密,让人心头发紧。

对讲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电流声,夹杂着嘶哑的吼声:“稳住设备!”——若探杆在风暴中断裂,前期所有的努力将功亏一篑。

刘洋死死攥着对讲机,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全体注意!守住操作台,谁也不许出去!”

三个小时后,风暴终于平息。还没松口气,新的麻烦便接踵而至:沙尘把勘探设备的散热系统堵住了。刘洋二话不说,第一个跳出车外,滚烫的沙粒瞬间灌进靴子里,他却浑然不觉,直接趴到地上拆卸滤网。

就在这时,对讲机再度响起警报:“3548号点位储水耗尽!”

空气瞬间凝固。

“用我的!我这有水!”李伟突然举起半瓶矿泉水——那是他一整天省下来的饮用水。

当透明的清水顺着散热孔缓缓注入,钻机先是发出一声沉闷的低吼,继而轰鸣声渐起,在空旷的戈壁上层层荡开,成了荒漠中最滚烫的乐章。

没有人欢呼,但每个人的眼里,都燃起了跳动的火焰。这是终勘人的底色——纵是天地苍茫、风沙漫卷,也要拼尽全力,用最硬气的姿态、最朴实的倔强,勘测出坚守的坐标。

技术难题的突破者

河西走廊冬夜,气温跌至冰点,寒风如刀。对于电力铁塔的灌注桩基础和板式基础而言,这是一场与“低温”的较量——混凝土在低温中凝固缓慢,一旦受冻开裂,铁塔的“根基”就不稳了。

“还是齐工经验老道,提前就考虑到了!”一名施工队员哈了口白气,望向正在图纸堆里忙碌的齐兴斌,眼里满是敬佩。

原来,团队早已未雨绸缪。终勘时,他们就详细记录了温差数据,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反复推演、打磨。

为让混凝土在极寒中牢牢“攥紧”土地,设计方案中藏着精妙巧思:在混凝土里添加引气剂,那些神奇细密的小气泡就如同给混凝土披上了“抗寒铠甲”,既能缓冲冻胀压力,又能防止裂缝滋生;同时,特殊调配的混凝土配方,让水泥在低温下依然能快速“苏醒”,加速凝固进程,杜绝半途冻僵的风险。

在团队的保驾护航下,施工有条不紊地往前推进。春节前,基础施工便已稳稳完成过半。

“这下能踏踏实实过年啦!”李伟眉眼弯弯,开心地在办公室转圈。

齐兴斌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身边疲惫却满脸笑意的同事们,眼眶突然泛起潮热。他知道,这些坚实的基座里,不仅承托着未来的电力铁塔,更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坚守与付出。而这份在戈壁滩上共同奋斗的情谊,也将如同这些基座一般,坚不可摧。

当哈密的风推动叶片旋转,当重庆的灯火映亮夜空,那些丈量山河的跋涉者、精心勾勒图纸的追光者、啃下技术硬骨头的破局者,早已把青春与热血,熔铸进线路的每一寸塔基、每一根银线。他们用脚步丈量的,不只是戈壁距离,更是新时代能源事业的担当;他们在图纸上绘制的,不只是线路走向,更是万家灯火的希望。这是丝路之上的能源新传奇,更是湖北院人以热爱为笔、担当为墨,书写的时代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