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观察|山东省新型储能发展相关政策解读 | |
| |
山东省地处国内华东地区,新能源发展迅速,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升,但弃风弃光问题仍居高位,新能源消纳压力显著。2021年至2025年,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新型储能发展政策,主要聚焦示范应用推进、市场机制完善、多元技术探索、项目管理创新等方面,为储能产业发展与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背景与意义 山东省作为中国新能源装机大省,近年来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新能源装机1.03亿千瓦,占比达到44.3%。2024年新能源弃电率约4.2%,且呈逐年递增态势。(2022-2024年山东省风电利用率分别为97.9%、97.6%和96.4%,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为98.5%、99.3%和98.5%。)为应对新能源消纳压力,山东省加大对新型储能政策支持力度,在国内率先建立独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机制,开展了多批示范项目。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到717.7万千瓦,较2022年增长了3.6倍,超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山东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支持政策,在目标设定、市场机制、技术路线、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能源高水平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要点 (一)明确总体目标、技术路线、项目布局 一是明确阶段目标。着力构建“一带、两城、三区、N基地”发展格局。(“一带”是“海上新能源+储能”应用带,“两城”是济南、青岛两个储能应用示范城市,“三区”是鲁北基地型储能重点示范区、鲁中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重点示范区和鲁西南多场景应用储能重点示范区,“N基地”是一批上下协同、各具特色的配套产业基地。)2025年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203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 二是规划技术路径。以科学布局电化学储能为基础,推进压缩空气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探索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前沿技术示范,形成“成熟技术规模化” “新型技术场景化” “技术禀赋差异化”多路径协同发展格局。 三是推动项目落地。2025年发布省储能重大实施类项目17个,规模约650万千瓦/1048万千瓦时,其中以磷酸铁锂为主。公示新型储能入库项目96个,总规模超1860万千瓦/4380万千瓦时。 (二)健全市场机制保障投资收益 一是拓宽收益渠道。在国内最先建立容量补偿电价机制,明确“容量租赁、电量交易、容量补偿、辅助服务”等4条收益渠道。 二是完善电价机制。完善“电量电价+容量电价”两部制上网电价机制,独立储能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容量电价补偿标准根据当月电力市场供需确定,示范项目补偿费用按月度可用容量补偿标准的2倍执行。 三是降低储能成本。扩大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执行范围,纳入“上网环节线损费用”,降低购电成本;电力市场用户零售套餐峰谷浮动系数约束比例由最低50%调整为60%,扩大终端用户峰谷价差;免除新型储能深谷时段市场分摊费用,不再承担发电机组启动、发用双轨制不平衡市场偏差费用。 (三)创新管理流程促进项目进程 一是“赛马制”。分为优选项目和鼓励项目,优选项目优先建设,未按期建成的可由鼓励项目递补。 二是“亮牌制”。对提前或按期开工的项目亮绿牌;对未按规定时间开工或推进缓慢的项目亮黄牌并调整为鼓励项目;对未按期建成投产等情况的项目亮红牌并调出项目库。 三是“积分制”。入库项目投资主体基础分为100分,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加减分。 四是“动态调整制”。对入库优选项目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调整,不符合标准或存在违规行为的项目将调出项目库,且建设单位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五是“奖励制”。按期建成且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支持纳入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清单,推荐参加相关奖励评选。 (四)支持试点应用,鼓励模式创新 一是支持新型储能试点应用。支持长时储能试点项目进入商业运营后,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推进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试点工作,具备独立计量、控制等技术条件,并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可被电网监控和调度的,可转为独立储能,提升储能利用率和企业收益。 二是鼓励新模式新场景应用。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绿电产业园、零碳园区试点单位科学配置新型储能,推广分布式储能等新场景规模化应用;通过“云储能”等共享模式创新,提高储能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与展望 (一)政策示范效应显著 山东省作为储能先行省份,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储能支持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预期增长,为全国储能商业化探索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二)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显著提高项目推进效率与质量,重点省份可借鉴管理思路,优化储能政策,规划引领布局新型储能业务。 (三)储能技术有望拓展 当前储能型式中,锂电池化学储能占比较高,未来超级电容等电储能及熔盐储热等非电储能技术将逐步商用化,实现储能产业多路径协同发展。 | |
【打印】 【关闭】 |